2017年象山农业经济平稳发展
发布日期: 2018-07-10 浏览次数: 次 字号:[ ]

 

 

2017年,象山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,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,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现代农业,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,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继续呈现平稳运行态势。

一、2017年全县农业生产总体情况

()农业经济总量稳步提高

2017年,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.36亿元,同比增长0.7%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.5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(下同),增长3.2%。其中,农业增加值16.88亿元,增长4.1%;林业增加值0.73亿元,增长11.3%;牧业增加值2.87亿元,增长2.0%;渔业增加值50.25亿元,增长0.8%

()种植业生产总体稳中有增

1.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上升。2017年,各级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,深化农业“三项补贴”改革,出台粮食产销政策,发放各类种粮补贴1500万元。同时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种植,调优粮食品种结构,全面推广运用新技术,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,积极应对不利天气,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平稳据粮食监测抽样调查市局推算反馈数据:全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20.51万亩,比上年增长3.4%粮食总产9.54万吨,增长4.0%。其中,小麦播种面积0.77万亩,增长130.8%,小麦总产1851吨,增长165.9%;大麦播种面积750亩,下降23.1%,大麦总产179吨,下降10.5%;早稻播种面积9105亩,增长0.8%,早稻总产4279吨,增长3.0%;晚稻播种面积12.97万亩,下降1.2%,晚稻总产7.44万吨,增长1.6%

2.蔬菜生产能力整体提升。我县高度重视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,不断加大设施蔬菜扶持和发展力度,继续优化蔬菜品种结构,加之蔬菜市场需求持续旺盛,推动了蔬菜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。2017年蔬菜播种面积12.47万亩,增长3.1%,蔬菜总产量19.83万吨,增长3.8%

3.油料面积略有增长。近几年,我县大力发展观光、体验、养生等新业态,观赏型油菜面积明显增加。2017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为1.71万亩,油料总产量0.33万吨,分别较上年增长6.0%9.4%

4. 茶叶、水果面积均减少。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1.45万亩,减少1.2 %;果园面积16.73万亩,减少1.9%。受价格因素影响,全县茶叶产量继续下降。2017年茶叶产量710吨,下降23.7%;水果产量19.6万吨,增长2.8%

()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

2017年,全县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发展理念,加强森林资源保护,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,继续深化森林象山建设。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.5亿元,完成平原绿化2063亩、低效林改造2730亩、森林抚育4000亩、荒山造林面积300亩、通道绿化彩化60.5公里、山体森林优化改造6687亩,补植珍贵彩色树种苗木2.57万株,成功创建省、市级森林城镇3个,打造形成丹西街道杨蓬岙村“古树名木群+森林休闲公园+兰花坊+罗汉松造型园”风景点、新桥镇五兴村“山体休闲公园+休闲步道+一村一树”示范点、盛宁线贤庠段“最美花园+最美茶园+美化彩化”风景带。落实森林防火各项措施,推进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规范化建设,建设“引水上山”工程3个,配备森林消防无人机1架,全年发生森林火情9起、火灾1起,森林火灾受害率0.027‰。普查古树名木335株并做好监测保护。建设林区道路5条、17.4公里。

()畜牧业深入转型升级,生产水平略有提升

2017年,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“两美浙江”和省、市“五水共治”决策部署,以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,紧紧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作,加快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,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。2017年,我县畜牧业生产水平略有提升,据统计,全县肉类总产量1.41万吨,鸡鸭鹅蛋产量7437吨,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.5%-13.3%;实现畜牧业产值(可比价)6.38亿元,比上年略增,我县畜牧业养殖总量得到有效控制,养殖效益略有提高。

1、生猪饲养量稳步提升,养殖效益明显上升

随着生猪收购价格的提高,饲养量有所回升。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7.67万头,比上年同期增长20.8%,出栏11.47万头,比上年同期增长2.0%

1)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。全县目前有50头以上专业养猪场户51户(畜牧小区按1家统计),养猪规模化率达100%

2)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上升。生猪饲料主要以玉米(66%)、豆粕(20%)、麸皮(10%)、预混料(4%)等原料组成,生猪生产成本约为6.68/斤,具体为:饲料费用4.18/斤,防疫、药费0.35/斤,人工、水电费用1.55 /斤,污水治理0.6/斤。2017年生猪价格较为平稳,全年平均收购价达到16.4/公斤以上,全年最高收购价19/公斤,最低收购价14.8/公斤,生猪出售价格按平均16.4/公斤,平均出栏体重150公斤计算,每头生猪养殖效益450/头左右。加上去年饲料原料价格低,生猪养殖利润可观。

2、家禽饲养量略有上升

2017年全县家禽饲养量192.74万只,存栏89.25万只,分别比上年增长8.7%5.3%

随着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常态化,鸡、鸭、鹅等规模养殖基本稳定;同时春节期间受季节性需求量的增加,蛋禽、肉禽及产品价格有所上涨。2017年苗鹅平均销售价格在18/只,最低8/只,最高28/只,与上年相比价格有所下降,主要受前期疫情的影响。肉鹅的市场价格虽有所增长、但受养殖空间压缩、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影响,养殖积极性不高。

 ()渔业生产平稳发展

2017象山渔业捕捞产量趋于稳定,养殖产量稳中有升。据海洋与渔业局统计,全县水产品产量60.15万吨,同比下降0.8%。其中,海洋捕捞产量46.61万吨,同比下降2.8%,海水养殖产量12.41万吨,淡水养殖产量1.12万吨,分别比上年增长7.5%1.7%2017年渔业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:

1国内捕捞生产能力有所减弱,渔业产量略有下降从去年我县的60艘调查样本船和70多艘面上信息船提供的捕捞资源情况来看,造成产量产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禁渔期实行延长一个月;二是围网船从原来的71延长至81开捕;三是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工作,全县压减渔船498艘,压减功率69906.12千瓦,与上年相比,参照海洋捕捞渔船的单位功率单位渔获量计算,估算产量减少4万吨左右;四是进入10月份后连续受台风外围影响、进入11月份后连续受冷空气影响,去年渔船海上作业时间比2016年缩短了近10天左右;五是沿海虾皮减量明显,去年是史上虾皮产量最少的一年,百分之五十以上虾皮作业船处于亏本、停航状态。

2捕捞成本持续上涨。一是人工工资每人每个月由原来的1.1万元增加1.2万元,增幅8.3%;二是柴油平均销售价格826/桶,比上年718/桶增加108/桶,增幅15%;船用冰130/吨,比往年同期110/吨增加20/吨,增幅18%直接影响渔民的海洋捕捞生产成本。

3、水产养殖形势较好,产量明显上升。去年我县台风、暴雨等自然灾害较少,病害发生较轻,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.5%1.7%

 ()园区平台建设情况

围绕“一区一镇”和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,用工业化思路和发展模式,打造了一批现代化、高标准的精致特色农业园区,以点串线、以线促面,整体提升产业化程度。2017年新建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0个,其中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、县级特色农业精品园7个,累计建成市级项目36个、县级项目13个;成功申报创建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特色农业强镇2个,建成都市农业示范区3个。完成粮功区标准化项目1.1万亩,累计完成7.8万亩;建成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0.07万亩、累计0.17万亩。引进高端农业项目,与网易味央签订投资战略协议,计划投资5亿元打造年出栏黑猪20万头、集生态循环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。

二、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

(一)“互联网+”应用基础薄弱。近年来,虽然全县农村电脑普及率显著上升,但农户对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、销售使用上的意识和操作能力明显不足,多数农产品销售都停留在传统方式上,制约了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销售速度和销售方式的多样化,影响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。

(二)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,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。目前全县农业生产组织化、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,虽然全县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,但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,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,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还不够,带动农民进行产业化生产的能力还不强。全县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,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短、附加值低,贸工农、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,不利于全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。

(三)资源相对紧缺。人均土地占有量少,单位土地产出率与承载率之间矛盾较大,农业比较效益总体偏低,易导致农村的优质土地、劳动力和资金等优质要素流向非农产业,加剧了农业资源的瓶颈制约,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。

(四)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瓶颈。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,农业比较效益不高。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,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结构性缩减。三是农民转移性收入缺乏增长后劲。随着国家有关涉农性补贴标准和范围逐渐趋于稳定,补贴拉动的政策效应已基本释放。

 三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

(一)发展“互联网+农业”,拓宽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。一是全面落实“互联网+农业”行动计划,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,推进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建设;二是培育特色农业典型企业。繁荣农村市场,形成城乡结合、内外结合的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网络体系,妥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,建设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典型企业,同时作为培训和推广基地;三是建立“互联网”平台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市场信息采集、发布平台, 线下保证产品质量,线上推介绿色品牌和特色农产品,形成方便、快捷、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。

(二)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。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,形成线上线下融合、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。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。搭建公司、合作社、基地、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的经营链条,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前伸后延,推动农业产业融合。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。打造乡村旅游景区,推进农家乐集聚村建设,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,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。

(三)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。必须加大投入,执行严格的监管措施,发展绿色健康农业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,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,推广应用生物农药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,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,化害为利、变废为宝。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,扶持沼气治理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工程。